第一百五十一章 积累与创造

推荐阅读:末法时代的尸解仙我高手下山专打气运之子玄幻:长生神子,证道何须退婚挖骨!屠狗之辈不晚人到中年,我的收入能随机倍增偏她来时不逢春重生1989:缔造华夏科技帝国兼祧两房毁一生,我重回七零嫁京少!痴迷!向唯一3s级向导献上所有

    看到这幅图,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极了一座阶梯。这座阶梯代表了天文学的发展。表面上看来,牛顿的发现立足点最高因为它的万有引力定律完整地阐述了整个宇宙天体间的运动规律,而其他科学家都不过是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下定论: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只是牛顿一人的功劳呢?
    显然不是这样,回顾牛顿的探索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哥白尼繁荣“日心说”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也提出了天体运动方式这一论题。随后布鲁诺等人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学说。牛顿受“日心说”的影响,开始研究天体理论,他改进了伽俐略的天文望远镜,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天文观测数据,所以说,牛顿的发现是融会了前人的探索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些,是因为我站在举人的肩膀上。”
    如果没有前面那些科学巨人十年如一日的观测计算,也就不会有牛顿后来的惊人发现。正如这幅图画给我们的启示一样,如果没有前几级阶梯的点滴积累,默默支撑,也就不会有最高一级上那迷人的风光。
    哲学上说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飞跃。那座阶梯的前几级,都可看作是一种积累。直到牛顿的出现,才把这种积累升华到“质变”,从而使认识更上一层楼。古今中外,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先积累后创造的过程。
    王羲之经过了“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积累,才写出了笔走龙蛇的《兰亭阁序》;李时珍经过亲尝白草的积累,才编成了祖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马克思经过了二十年的资料收集整理思考,才写出了享誉全球的《资本论》;歌德经过了六十载的“笔耕”,才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没有经过量的积累,就妄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然而,仅有积累是不够的,从量变到质变也是有条件的,这便是我们的创新精神。哥白尼没有提出正确的结论毫不足奇,因为“量”的积累还不够。然而为什么到了伽俐略时代,有这么多假说、推论,仍然总结不出最新的成果呢?这便是伽俐略身上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创新精神,他只懂得孤立地局部地进行研究,最终功亏一篑,令人叹息不已。
    只有积累,才能为日后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创造,才能在积累的泥土中开除瑰丽的花朵。

本文网址:http://www.xsw3.com/xs/11/11353/58674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w3.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